正文
在NBA,选秀是弱队重建的重要途径,而状元签更是被视为“救世主”门票。然而,部分球队为争夺顶级新秀,不惜在赛季末段“故意输球”,这种行为被称为“摆烂”(Tanking)。尽管联盟多次调整规则遏制此现象,但摆烂策略仍在某些赛季引发巨大争议。
1. 1997年马刺“为邓肯摆烂”
1996-97赛季,圣安东尼奥马刺因核心大卫·罗宾逊赛季报销,战绩暴跌至20胜62负。最终,他们以联盟最差战绩抽中状元签,选中了蒂姆·邓肯——这位未来为马刺带来5座总冠军的传奇中锋。尽管马刺坚称伤病是主因,但外界普遍认为他们“顺势摆烂”,而这一策略也彻底改变了球队命运。
2. 76人“相信过程”的极端实验
2013-2016年,费城76人队总经理萨姆·辛基推行“过程”(The Process)计划,主动放弃短期竞争力,通过交易球星、囤积选秀权的方式彻底重建。期间,76人连续多个赛季胜场不足20场,2015-16赛季更是打出10胜72负的队史最差战绩。尽管他们最终选中本·西蒙斯和乔尔·恩比德,但这种极端摆烂也引发联盟不满,促使NBA修改乐透抽签规则。
3. 2014年雄鹿的“9胜73负”疑云
2013-14赛季,密尔沃基雄鹿仅取得15胜67负,被质疑故意摆烂以争夺安德鲁·威金斯或贾巴里·帕克。最终,他们抽中榜眼签选中帕克,但后者因伤病未能兑现天赋,而雄鹿的摆烂也未能带来即时回报。
联盟的反制措施
为减少球队摆烂动机,NBA多次改革乐透规则:
- 2019年新政:战绩最差的3支球队抽中状元签的概率均降至14%(原为25%)。
- 附加赛制度:让第9-10名球队保留季后赛希望,减少赛季末“放弃比赛”的情况。
摆烂的利与弊
支持观点:短期痛苦可换来长期核心(如邓肯、恩比德)。
反对声音:损害比赛观赏性,伤害球迷热情,且高顺位新秀未必成才(如安东尼·本内特)。
结语
摆烂是一把双刃剑,尽管历史上不乏成功案例,但联盟的规则调整正逐渐削弱其吸引力。未来,球队或许需更依赖科学重建而非“故意输球”来崛起。